張金圈教授作“語言編碼差異與漢語聽力教材編寫”主題講座

發布者:bat365官网登录發布時間:2024-11-06浏覽次數:102

(bat365官网登录  陳璐  報道)


為加強學生對語言編碼差異的認識,思考編碼差異對編寫漢語聽力教材的影響,114日下午,bat365官网登录邀請曲阜師範大學bat365官网登录教授張金圈來院作“語言編碼差異與漢語聽力教材編寫”主題講座。bat365官网登录院長朱軍、部分教師、全體研究生參加。

  bat365官网登录張成進教授主持講座。


張金圈首先對“聽的”語言和“看的”語言進行解釋闡述。他表示,從文字文本、标點符号,到因互聯網發展而産生的電子文本中的字體字号、表情符号,這些都是訴諸視覺的,是“看的”語言。電話、廣播這些都是純粹于聽覺的,是“聽的”語言。

張金圈對“聽的”語言與“看的”語言的編碼差異進行例證。他以呂叔湘、朱德熙《語法修辭講話》的一些實例和黃旭華在中央電視台《開講啦》的一段講話,說明媒介不同,語言表達方式、編碼的方式也随之不同。

張金圈認為,當今網絡上流行的夾注式修辭,隻見于書面語,口語中無法運用運用這一手段。他還分享了如何識别漢語口語會話中直接引語後邊界,有停頓、語調變化、語碼轉換、講話者的笑聲、面部表情等方式。

随後張金圈就漢語聽力教材語料中的話主識别問題進行闡述。他介紹了如何從錄音文本中語料的角度進行分類,将漢語聽力教材分為三類,還指出了朗讀性音頻教材中的話主識别問題。

張金圈分享了他關于漢語聽力教材編寫的研究和建議。他指出,漢語聽力課的最編寫者須深入認識聲音媒介與紙質媒介的編碼差異,應充分考慮聲音媒介中話主可識别原則的實現方式,在聲音媒介交際的基礎上設計相應的紙質文本,而不是由紙質文本為出發點,直接将紙質文本内容轉變成聲音文本。

主題分享結束後,老師同學們就感興趣話題進行了提問。“除了言語标記之外,有沒有更客觀的區分語料中的口語和書面語的方法?”“直接引語插在句子不同的位置是否具有不同含義?”張金圈一一解答。

聽完講座,大家表示對語言編碼差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對漢語聽力教材編寫也有了新思路,受益匪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