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講座】澄心青聽:人文和信仰的複興--湯顯祖《牡丹亭》與莎士比亞《哈姆雷特》比較研究

發布者:bat365官网登录發布時間:2019-03-27浏覽次數:1307

來源 澄園書院

 

3月27日,在這個櫻花燦爛的日子裡,澄園書院團委有幸請來了我校bat365官网登录施常州老師,在競秀北樓401為同學們開展了題為“與信仰對話之人文和信仰的複興”的講座。  

施常州老師選取了一個富有深刻内涵的角度——從鬼魂的形象闡釋信仰内涵。一直以來,鬼魂信仰文化就在古代社會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。

老師通過對湯顯祖的《牡丹亭》與莎士比亞的《哈姆雷特》的比較研究,解讀了兩部文學作品都塑造鬼魂形象的原因。 

其一,鬼魂形象的出現能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;其二,強化了作品的主題,加深了作品的悲劇意蘊。 

講座伊始,老師放映了電影《哈姆雷特》的片段。突然亡故的老哈姆雷特的鬼魂在半夜出現,他翕動嘴巴,想擺脫被困地獄的痛苦。 

最終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,逼迫着哈姆雷特接受父親的死亡,母親的改嫁,朋友們的不信任等一系列不幸的事情,而這些都是陰謀家一手造成。 

過去美好的生活對哈姆雷特來說已是鏡花水月,而他的猶豫不決也同樣加速了悲劇結尾的來臨,直至最後哈姆雷特的信仰與價值體系的崩潰。

施常州老師提到,如果失去了“鬼魂顯靈”的情節而側重于“替父報仇”,哈姆雷特内心的糾結與複雜将會大大減弱。 

他是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者的典型,他渴望着建立新的價值體系,鬼魂的出現使得哈姆雷特在絕境的邊緣掙紮,尋找希望。

在某種意義下,鬼魂解救了他,使其重塑自我。  

接下來,老師講述了《牡丹亭》的故事梗概。 

美麗辭藻的堆砌,語言華麗的沖擊,既是昆曲的一大特色,同時蘊含着對封建禮教和社會環境的強烈不滿。鬼魂形象的出現,大大展現了當時人們對自由的渴求,對沖破禮教束縛的美好願望。 

這與《哈姆雷特》有着異曲同工之妙——鬼魂形象照亮了作品中人物的靈魂,使其各自審視着自己的内心世界。兩者分屬中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,但卻相互映照,反應出當時人文和信仰的變革和複興。

最後,老師以《牡丹亭》為背景播放了歌手王力宏的《在梅邊》,還推薦了電影《喜馬拉雅王子》,這部稱為民族版的《哈姆雷特》。 

相信同學們通過這次講座,一定對中西方人文和信仰複興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感悟。